我院李建军教授🪥、博士研究生王丽梅和彭俞超副教授的合作论文《银行金融科技与流动性创造功能》发表于《南开经济研究》2023年第5期🧗。
持有流动性相对较差的资产而借入流动性较强的负债,被称作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科技业务的优势日益凸显🦹。在金融科技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逐渐受到金融科技业务的冲击。商业银行负债来源挤压、流动性创造动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深刻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与业务创新💅,商业银行能否借助金融科技进行变革💆🏿🧑🏿🎄,保证流动性创造功能的发挥对于深化银行业改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从流动性创造的基本内涵出发,将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变化全貌纳入考虑,全面剖析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对其流动性创造功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但主要降低了负债端的流动性,对资产端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银行金融科技的产品和渠道两个维度的增加均会降低流动性创造,而技术和应用维度的影响并不显著。(2)银行金融科技发展通过降低同业和活期存款规模,增加债券规模的方式改变了银行负债端结构,使得银行流动性负债比重的降低和非流动性负债比重的上升🏊🏿♂️🙆。同时银行金融科技对于银行贷款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结果共同证明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所引起的流动性创造的下降是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作用方式的改变而非削弱✔️。(3)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所引起的流动性创造的下降不仅没有削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而且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